新研究显示文化传播如何塑造音乐的演变
无论是民歌、摇篮曲,还是民谣,音乐已经口头流传了无数代人。在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音乐演变文化传播研究中,来自德国美因河畔法兰克福马克斯普朗克实证美学研究所(MPIEA)、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国际研究小组分析了人类歌曲在社会、文化和认知因素的影响下如何随时间变化。
研究结果刚刚发表在《当代生物学》杂志上。
研究人员使用歌唱实验以前所未有的细节研究音乐演变:测试来自印度和北美的约3,400名参与者演唱的1,800多首旋律的演变。为了模拟音乐的演变,他们使用了一种类似于经典游戏“断电话”的方法,其中消息从一个参与者传递到下一个参与者。
在这种情况下,旋律必须通过唱歌从一个传递到下一个。随着时间的流逝,参与者在重复他们听到的旋律时会犯错误,这逐渐塑造了音乐向吸引人且易于每个人学习的旋律的演变。
“在我们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口头传播是歌曲代代相传的主要机制。我们相信人类歌曲的跨文化共性和多样性源于这种'文化传播'过程,但到目前为止,很难测试文化传播如何塑造音乐演变,“来自MPIEA的第一作者Manuel Anglada-Tort说。
研究人员发现,口头传播对音乐演进有着深远的影响,揭示了多样化音乐结构的出现。其中一些结构在文化中是共享的,例如小音高间隔或拱形旋律轮廓(音高上升然后下降的旋律)。
来自MPIEA的资深作者Nori Jacoby解释说:“在几个对照实验中,我们发现这是因为人类对音乐有类似的传播偏见,例如生物和认知因素强加的偏见。例如,难以演唱的音乐元素,例如大音调间隔,或记忆,例如不熟悉的旋律,在传输过程中不太可能存活下来。
然而,该研究还发现,在不断发展的旋律中存在重要的跨文化差异。美国参与者倾向于制作偏向于西方音乐某些文化习俗的旋律,而印度参与者则表现出对普通印度音阶的偏见。
这表明文化接触也是决定音乐发展的重要因素。总体而言,这些结果表明,人类传播偏见 - 生物,认知和文化 - 是口头传播进化的瓶颈。类似的限制可能在塑造早期人类音乐的进化中发挥了作用。
最后,研究人员发现,文化传播可以进一步放大群体中大多数人对音乐的偏见。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某些音乐结构传播得更快,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流行。更重要的是,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观察到不同群体制作的音乐存在巨大的跨文化差异。
这些结果为人类歌曲中的跨文化差异和相似之处如何通过文化传播出现提供了新的理解。这项研究的意义可能超越音乐,延伸到文化传播产生的其他行为,如人类语言或社会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