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仙慢慢(茶仙)

发布时间:2023-06-24 17:30:39 编辑: 来源:
导读 关于茶仙慢慢,茶仙这个问题很多朋友还不知道,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这是一个中国的文华常识了,...

关于茶仙慢慢,茶仙这个问题很多朋友还不知道,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这是一个中国的文华常识了, 但是,并没有茶仙的说法,而只有茶圣的说法 茶圣当然是陆羽。

2、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又字季疵,自号桑宁翁,又号竟陵子。

3、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复州竟陵郡人。

4、竟陵郡即现在的湖北省天门县,唐代的竟陵郡河渠纵横,诗人皮日休对此描写道:“处处路旁千顷稻,家家门外一渠莲。

5、”即使在现代文明的今天,如果你在每年的六、七月份——荷花盛开的季节,乘车路过那里的乡间,也能看到道路两旁“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

6、陆羽就生长在这样一个风景秀丽的鱼米之乡,但他个人的经历却极为坎坷,也许正是应了古人的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其心志。

7、”不同于常人的经历,造就了陆羽不平凡的一生。

8、 据《新唐书》和《唐才子传》记载,陆羽因其相貌丑陋而成为弃儿,被遗弃于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那时的陆羽才3岁,不知其父母是何许人,在湖北天门县西门外西湖之滨被当地龙盖寺和尚积公禅师收养。

9、《陆文学自传》是陆羽于二十九岁时为自己写的小传,可信度较高。

10、他在自传中写道:“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

11、”陆羽姓名的取得也颇有意识,据说陆羽年长后以《易》自?,占得《渐》卦,卦辞云:“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

12、”其意为鸿雁飞于天上,四方皆是通途,两羽翩翩而动,动作队伍整齐有序,可供效法,为吉兆。

13、按此卦义,当时还没有姓名的陆羽自定姓为“陆”,取名“羽”,又以“鸿渐”为字。

14、这仿佛谕示着:本为凡贱,实为天骄;来自父母,竟如天降。

15、收养陆羽的积公禅师为唐代名僧,据《纪异录》载,唐代宗时曾召积公入宫,给予特殊礼遇,可见是个饱学之士。

16、积公好茶,煎得一手好茶,所以陆羽自小便得艺茶之术,得其教诲也深明佛理。

17、但晨钟暮鼓、识字习经的佛学生涯对于一个孩子毕竟过于枯燥,陆羽一心想学孔孟之道,对抄经念佛不感兴趣,但却对积公禅师嗜茶之好、艺茶之术颇有兴趣。

18、9岁那年,陆羽竟然执问积公禅师:“释氏弟子,生无兄弟,死无后嗣。

19、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20、出家人能称有孝吗?”,积公禅师为此异常恼火,便用加重劳动的办法来令他悔悟。

21、当时陆羽被罚扫寺地、洁僧厕,践泥污墙,负瓦施屋,还要牧牛一百二十蹄,陆羽却在牧牛时读儒书,后又被派在寺园中修剪草坪和花卉。

22、 12岁那年,陆羽乘人不备,离开寺院,游泊江湖,在一个戏班子里学戏,成了优伶。

23、虽然陆羽貌丑,又有口吃,但却“为人才辩”(《陆文学自传》),很有才华,他会写剧本,曾“作诙谐数千言”,且很有表演才能,他扬长避短,专演丑角,幽默诙谐,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4、 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是陆羽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25、他在一次演出中,受到竟陵太守李齐物的赏识。

26、李齐物,为淮南王李神通之重孙,王室后裔,为人正直,多政绩,曾开三门砥柱以通黄河漕运。

27、后遭李林莆陷害,由河南府长官贬为竟陵太守。

28、李齐物助陆羽离戏班,到竟陵城外火门山从邹氏夫子读书,研习儒学,从此陆羽精研经史,潜心诗赋。

29、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陆羽学成下山,那时李齐物已回京城,陆羽又恰遇礼部员外郎崔国辅被贬为竟陵刺史,崔国辅也同样爱惜人才,与陆羽相见恨晚,一见如故,结为忘年之交。

30、崔国辅擅长五言小诗,陆羽与之相处,受益匪浅。

31、三年之后,崔国辅离开竟陵,临别将一头白颅乌牛和文槐书函送给陆羽:“白颅乌牛,襄阳太守李澄见遗,文槐函,故卢黄门侍郎所与。

32、此物皆已之所异也。

33、宜野人乘蓄。

34、故特以相赠。

35、”可见他们俩的友情之深。

36、 天宝十四年 (公元755年),安史乱暴发,当时二十四、五岁的陆羽随流亡的难民离开故乡,先到江西,公元756年又到了湖州,拜见了城西南抒山妙喜寺诗僧皎然。

37、皎然,俗姓谢,湖州人,为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之十世孙,他即是诗僧,又是茶僧,陆羽与他结为忘年交。

38、由于湖州较北方安宁,又是名茶产地,这一时期陆羽到各大茶区游历考察,学习茶农种茶的经验和方法,畅游庐山,择定晋陶渊明弃官而隐的彭泽县结庐隐居。

39、乾元二年(公元759年),陆羽前往江苏茅山观察茶事。

40、 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又回到湖州,对收集到的茶事资料进行整理,在皎然的苕溪草堂开始了《茶经》的著述工作,这期间陆羽又结识了戴叔伦、皇甫冉这样的地方官,他们对茶也有浓厚的兴趣。

41、有《陆文学自传》为证:“结庐苕溪之滨,闭门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谭宴永日。

42、”陆羽不仅观察茶叶的生长和加工,也注重分析茶叶品质的优劣,学习良好的烹茶方法,并总结出一套规律。

43、他还亲自设计了煮茶的风炉,把平定安史之乱的事铸在鼎上,标明“圣唐灭胡年造”,以表明茶人以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大胸怀。

44、这期间陆羽又认识了道姑李冶(又名李季兰)。

45、 关于陆羽与李季兰之间的情感问题,有些学者认为他们之间有恋情,由于身份的特殊,而不能结秦晋之好。

46、但据陆学研究者对俩者资料的分析,李季兰比陆羽大二十四岁,不大可能产生恋情。

47、李季兰为“女中诗豪”,自幼聪慧洒脱,喜琴棋书画,长成出家,作了女道士。

48、天宝年间,玄宗闻其名曾召入宫一月。

49、陆羽在苕溪与皎然、灵澈等曾组织诗社,李季兰多往与会。

50、李季兰晚年多病,孤居小岛上,陆羽泛舟前去探望。

51、李季兰感怀旧知没有忘记她,赋诗一首《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

52、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

53、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

54、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55、”(《全唐诗》卷805) 大历八年(公元773年),颜真卿遭排挤被贬到湖州作刺史。

56、颜真卿以书法见长,受文坛敬重,一踏上湖州就被江南水乡茶山的美景所吸引,一时也成了湖州文化界的中心人物。

57、颜广交江南文士名僧,陆羽、皎然成为其文友,他与陆羽、皎然等许多文人同心协力编撰《韵海镜源》,次年完成,即上献朝廷。

58、这次参与著书,对陆羽加深儒理,在《茶经》把中庸、和谐的思想溶入茶文化精神甚有助益。

59、为答谢陆羽、皎然等文人的相助,颜真卿特地在抒山东南岗筑亭。

60、名为“三癸亭”(因是癸丑岁、癸卯朔、癸亥日落成)。

61、此亭由陆羽亲自设计,颜真卿题名,皎然赋诗一首:“秋意西山多,列岑萦左次。

62、缮亭历三癸,疏趾邻什寺。

63、” 大历十年(公元775年),在颜真卿的关怀下,陆羽有了自己的家——青塘别业。

64、为《茶经》的完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65、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皇帝诏授颜真卿为刑部尚书,颜真卿进京后推荐陆羽为太常寺太祝,陆羽辞而不受。

66、出于礼节,陆羽还去京都长安拜见了颜真卿。

67、 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在朋友们的帮助下,陆羽呕心呖血数十载的《茶经》正式刻印。

68、 随后的日子里,陆羽来到信州开辟茶园,继续研究茶事,贞元八年(公元792年),陆羽已届花甲之年,重回湖州青塘别业,又开始了他的著书生活。

69、经过三年努力完成《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

70、贞元十一年,游金盖山(湖南南部),著《水品》一卷。

71、次年居苏州,品虎丘泉,引水种散茶,贞元十五年回湖州。

72、 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陆羽病逝于青塘别业。

73、 皎然写给陆羽的诗形象地描述了陆羽的一生:“太湖东西路,吴主右山前。

74、所思不可见,归鸿自翩翩。

75、”陆羽不是僧人,胜似僧人,四处飘泊,躬心茶事;才华横溢,傲物不勒,一生未仕,却受到许多官员及文人士大夫的尊敬,常常成为他们的座上客;重友情,守信义;成长于佛寺,侵润于儒家学说;孑然一人,清高淡泊,双脚踏遍了中国主要的产茶区。

76、他为报达其恩师养育之恩所写的诗《六羡歌》最能代表其思想的精华:“不羡黄金?,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点推荐

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