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是孟子在论述国家治理与战争胜负关系时提出的重要观点。这句话的意思是:施行仁政、顺应天道的君主,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而违背天道、不得人心的君主,则会失去大多数人的拥护,最终走向失败。
孟子通过此言强调了“民心向背”在治国和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一个国家或统治者是否能够成功,关键在于是否符合“道”,即正义、仁爱和道德。
二、原文
> 《孟子·公孙丑下》节选: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处: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三、核心思想总结表: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孟子·公孙丑下》 |
原文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核心含义 | 施行仁政者得人心,失德者失人心,民心向背决定成败。 |
关键词 | 道、民心、仁政、天时、地利、人和 |
应用领域 | 政治治理、军事战略、领导力与道德建设 |
现代启示 | 治国、管理、领导等均需注重道德与人心,方可长久稳固 |
四、延伸理解:
孟子在文中不仅强调“人和”的重要性,还指出“天时”和“地利”虽为重要因素,但终究不及“人和”关键。因此,一个领导者若能以德服人、以仁治国,便能获得广泛的支持与拥护,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得道多助”不仅是古代政治智慧的体现,也为现代组织管理、企业经营、团队建设提供了深刻的借鉴意义。
五、结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句跨越时空的哲理名言,它提醒我们:无论是在个人修养、国家治理,还是团队合作中,坚持正道、尊重人心,才是长远成功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