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字的意思】“寇”是一个常见的汉字,常用于描述外敌入侵或盗贼骚扰等行为。在古代汉语中,“寇”多指敌人、强盗,也可引申为侵略者或侵扰者。下面将从字义、来源、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
“寇”字的本义是“侵犯、掠夺”,通常用来形容外部势力对一个国家、地区或个人的侵害。在古代,“寇”多用于军事或社会动荡时期,如“敌寇”、“流寇”、“寇盗”等。此外,“寇”也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义,常与“忠勇”相对,代表威胁和破坏的力量。
在现代汉语中,“寇”虽不常用,但依然出现在一些固定词语中,如“寇乱”、“寇兵”等,保留了其原有的含义。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说明 |
汉字 | 寇 |
拼音 | kòu |
部首 | 宀(宝盖头) |
笔画 | 8画 |
结构 | 上下结构 |
本义 | 侵犯、掠夺;敌人、强盗 |
引申义 | 外敌、侵略者、盗匪 |
常见词组 | 敌寇、流寇、寇盗、寇乱、寇兵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历史、文学、军事语境中 |
现代用法 | 较少单独使用,多作为复合词的一部分 |
文化意义 | 象征外来威胁,常与“忠勇”对立 |
三、拓展理解
“寇”字在古文中常与“敌”、“贼”、“盗”等字并列使用,表示不同类型的侵扰者。例如《左传》中有“寇不可玩”的说法,意指敌人不能轻视。这反映了古人对“寇”的警惕态度。
在诗词中,“寇”也常被用来表达对战乱的感慨或对和平的向往,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隐含着对“寇”带来的破坏的哀叹。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寇”字虽然不是日常高频字,但在语言和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了解其含义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文、历史及传统文化中的相关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