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最初指的是什么】“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用的两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艺术作品的高雅与通俗之分。但它们最初的含义并非如此,而是源于古代的音乐与民间文化。
一、
“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时期楚国的高雅歌曲,后来成为高雅艺术的代称;“下里巴人”则是楚国的通俗民歌,后被用来比喻通俗、大众化的艺术形式。两者最初是音乐作品的名称,而非单纯的艺术层次划分。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阳春白雪 | 下里巴人 |
出处 | 战国时期《对楚王问》 | 战国时期《对楚王问》 |
原意 | 楚国高雅的乐曲 | 楚国通俗的民歌 |
含义演变 | 后来指高雅艺术 | 后来指通俗艺术 |
用法 | 多用于文学、艺术领域 | 多用于通俗文化、大众艺术 |
代表人物 | 宋玉 | 宋玉 |
文化意义 | 体现艺术的分层 | 反映民间文化的活力 |
三、延伸说明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最早出自《对楚王问》,这是战国时期宋玉回答楚王关于“曲高和寡”的问题时所作的一篇寓言文章。文中提到:
>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意思是:曲调越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接着他用“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作为例子,说明高雅与通俗的区别。
虽然这两个词后来被引申为艺术的高雅与通俗之分,但在最初,它们只是具体的音乐作品名称,反映了当时楚地的音乐文化。
四、结语
了解“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本义,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观念。它们不仅是艺术层次的象征,更是古代音乐文化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