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恻隐什么意思】“恻隐”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表达对他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与怜悯。它不仅是一种情感反应,也常常被用来形容人内心的善良与仁爱。在古代文化中,“恻隐之心”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人性本善的体现。
一、
“恻隐”一词源自《孟子·公孙丑上》中的“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意思是看到别人受苦时内心产生的同情和怜悯之情。它是人类情感中一种基本的道德感受,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共情能力。
在现代语境中,“恻隐”常用于描述对他人的关怀、同情以及愿意伸出援手的行为。这个词不仅具有文学色彩,也广泛应用于心理学、伦理学等领域,强调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道德感。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词语来源 |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
基本含义 | 对他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与怜悯之心 |
引申意义 | 表现为善良、仁爱、同理心等道德情感 |
文化背景 | 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代表人性本善 |
现代用法 | 用于描述对他人的关怀、同情与帮助行为 |
情感属性 | 情绪类词汇,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
相关词语 | 同情、怜悯、仁爱、悲悯、哀痛 |
三、结语
“恻隐”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道德价值。在现代社会中,保持一颗“恻隐之心”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和谐。无论是面对弱势群体,还是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一个小小的“恻隐”举动,都能带来温暖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