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衣敝衣原文及翻译】《曾子衣敝衣》是出自《孔子家语》的一则故事,讲述了曾子在贫困中仍坚持操守、不为外物所动的高尚品格。该文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常被用来教育人们在逆境中坚守道德与节操。
一、原文
>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
> 曾子辞而不受。
> 客曰:“非求于人也,故不受?”
> 曾子曰:“吾闻之,君子不以人之污而废其义,不以己之贫而改其志。”
> 客曰:“然则子之志,何如?”
> 曾子曰:“吾闻之,君子不以利害义,不以富贵易其心。”
二、翻译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在田里耕作,鲁国的君主派人送来一块封地,说:“请用它来改善生活。”
曾子推辞,没有接受。
客人问:“这不是为了求别人,所以才不接受吗?”
曾子回答:“我听说,君子不会因为别人的污浊而放弃自己的道义,也不会因为自己的贫穷而改变自己的志向。”
客人又问:“那么您的志向是什么?”
曾子说:“我听说,君子不会因为利益而损害道义,也不会因为富贵而改变初心。”
三、总结与分析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孔子家语》 |
作者 | 不详(相传为孔子弟子及其后学整理) |
主题 | 坚守道德、不为外物所动 |
人物 | 曾子(孔子弟子,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
核心思想 | 君子应不因贫贱而改志,不因富贵而忘本 |
现实意义 | 教育人们在物质诱惑面前保持内心的坚定与纯洁 |
四、内容说明
本文通过曾子拒绝鲁君赏赐的故事,展现了他淡泊名利、坚守本心的高尚品德。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提醒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不应忽视内在修养与道德操守。
文章语言朴素,但寓意深远,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精髓。通过这样的故事,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古代士人的精神风貌,也能从中汲取做人做事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