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无人色成语典故】“面无人色”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在极度恐惧、惊慌或羞愧时脸色苍白、毫无血色的状态。这个成语虽然常见,但其背后却有着一段历史典故,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一、成语释义
面无人色:意思是脸上没有一点血色,形容人因恐惧、惊吓、羞愧等原因而脸色惨白,失去正常表情。
二、成语来源与典故
“面无人色”最早见于《晋书·王导传》:“导性宽厚,不为物所动,每遇危难,神色自若,未尝有面无人色之状。”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王导性格宽厚,不容易被外物所动摇,遇到危险时也总是镇定自若,从未有过脸色发白、神情慌乱的表现。
不过,更广为人知的则是出自《后汉书·王符传》中的一段记载:
> “符少好学,家贫无资,常以木简为书,昼夜诵读,未尝有面无人色之态。”
这说明王符在贫困中仍坚持学习,始终保持着从容不迫的态度,从不因境遇艰难而面色苍白、情绪失控。
后来,“面无人色”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成语,用于形容人在极端情绪下的反应。
三、成语用法与例句
成语 | 用法 | 例句 |
面无人色 | 形容人因恐惧、惊吓、羞愧等情绪导致脸色苍白 | 他听到噩耗后,面无人色,久久说不出话来。 |
四、总结
“面无人色”这一成语不仅形象地描绘了人在特定情绪下的生理反应,也反映了古人对心理状态的细腻观察。从历史文献来看,它最初是用来赞美一个人沉着冷静、不轻易被外界影响的品质,后来则更多用于描述人在紧张、害怕或羞愧时的表现。
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日常交流中,“面无人色”都是一种生动且富有表现力的表达方式,能够准确传达人物的情绪变化。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面无人色 |
出处 | 《晋书·王导传》、《后汉书·王符传》 |
释义 | 形容人因恐惧、惊吓、羞愧等情绪导致脸色苍白 |
用法 | 多用于描写人物在极端情绪下的状态 |
例句 | 他听到噩耗后,面无人色,久久说不出话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