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肋的典故由来】“鸡肋”一词,常用来形容事物虽有其存在价值,但实际作用不大,难以取舍。这个词语源自古代历史典故,最早出现在《三国志》中,后被广泛引用,成为汉语文化中的经典表达。
一、典故来源
“鸡肋”的典故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曹瞒传》。故事发生在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之战期间。
当时,曹操率军攻占汉中,但由于战事不利,决定撤退。在撤退前,他下令:“鸡肋!”这句命令让众将疑惑不解。有人问:“鸡肋何意?”曹操解释说:“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意思是:鸡肋虽然可以吃一点,但味道不美;扔掉又觉得可惜。后来,“鸡肋”便被用来比喻那些看似有用、实则无用的事物,或者指代难以取舍的处境。
二、
“鸡肋”这一成语源于三国时期曹操的军事决策,原指一种食物——鸡肋,虽可食用但味道不佳,令人难以割舍。后人借此比喻事情虽有微小价值,却难以带来实质利益,使人进退两难。此典故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生活细节的观察,也反映了对复杂抉择的深刻理解。
三、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说明 |
典故出处 |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曹瞒传》 |
原文内容 | 曹操在撤退时下达“鸡肋”命令,解释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
含义 | 比喻事物虽有存在价值,但实际作用不大,难以取舍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形容工作、决策、情感等生活中难以取舍的情况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文学、口语或日常交流中,表示对某些事物的无奈与矛盾心理 |
通过这个典故,我们不仅了解了“鸡肋”的历史背景,也更能体会古人对生活和选择的细腻思考。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抉择时,要理性分析,权衡利弊,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