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板翻译全文一句一译】《活板》是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的一篇关于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文章。文章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活字印刷的原理、制作过程和使用方法,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智慧与创新。以下是对《活板》全文的一句一译,并以加表格的形式呈现。
一、原文与逐句翻译
1.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用雕版印刷书籍,在唐代还没有广泛使用。
2. 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自从冯瀛王开始印制《五经》,之后的典籍都采用雕版印刷。
3.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在宋仁宗庆历年间,有个平民叫毕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
4.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他的方法是:用胶泥雕刻字模,厚度像铜钱边缘一样薄,每个字单独制成一个字块,烧制使其坚硬。
5.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先准备一块铁板,在上面铺一层松脂、蜡和纸灰等混合物。
6.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如pletting之状。
要印刷时,就将一个铁制的模框放在铁板上,然后紧密排列字块,就像织布一样整齐。
7.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每个字都有多个字块,比如“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块,以备同一版中有重复字时使用。
8. 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
不用木材制作字块的原因是:木材纹理疏密不均,遇水会高低不平,而且容易与药剂黏连,难以取出。
9. 其印,以陶为底,令坚致。
所用的字块以陶土为底,使其坚硬结实。
10. 其法: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印刷完成后,再用火加热使药剂融化,用手轻轻一拂,字块就会脱落,一点也不沾污。
11. 熙宁初,予同刘元忠奉命校定《国子监书》,见其版,因得观其法。
熙宁初年,我与刘元忠奉命校订《国子监书》,看到这些雕版,于是了解了这种方法。
12. 自此,学者多便之,遂行于世。
从此以后,学者们觉得方便,这种印刷方法就流传开来。
二、
《活板》一文详细记录了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揭示了这一技术的科学原理与实用价值。它不仅比传统的雕版印刷更加灵活高效,也为后来的印刷术发展奠定了基础。文章语言简洁,逻辑清晰,体现了古代科技发展的智慧。
三、表格展示(一句一译)
原文 | 翻译 |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 用雕版印刷书籍,在唐代还没有广泛使用。 |
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 自从冯瀛王开始印制《五经》,之后的典籍都采用雕版印刷。 |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 在宋仁宗庆历年间,有个平民叫毕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 |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 他的方法是:用胶泥雕刻字模,厚度像铜钱边缘一样薄,每个字单独制成一个字块,烧制使其坚硬。 |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 先准备一块铁板,在上面铺一层松脂、蜡和纸灰等混合物。 |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如pletting之状。 | 要印刷时,就将一个铁制的模框放在铁板上,然后紧密排列字块,就像织布一样整齐。 |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 每个字都有多个字块,比如“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块,以备同一版中有重复字时使用。 |
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 | 不用木材制作字块的原因是:木材纹理疏密不均,遇水会高低不平,而且容易与药剂黏连,难以取出。 |
其印,以陶为底,令坚致。 | 所用的字块以陶土为底,使其坚硬结实。 |
其法: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 印刷完成后,再用火加热使药剂融化,用手轻轻一拂,字块就会脱落,一点也不沾污。 |
熙宁初,予同刘元忠奉命校定《国子监书》,见其版,因得观其法。 | 熙宁初年,我与刘元忠奉命校订《国子监书》,看到这些雕版,于是了解了这种方法。 |
自此,学者多便之,遂行于世。 | 从此以后,学者们觉得方便,这种印刷方法就流传开来。 |
如需进一步解读或扩展内容,请随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