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破浣溪沙的原文】一、
“摊破浣溪沙”是词牌名,源自唐代教坊曲《浣溪沙》,后经演变发展成为宋代流行的词调之一。其结构为上下片各三句,共七言句,通常采用平仄相间的韵律格式。在词的发展过程中,“摊破”是指在原有词调基础上增加字数或句数,使词体更加丰富。
“摊破浣溪沙”在宋词中较为常见,尤其以李璟、李煜父子的作品最为著名。这类词多以抒情为主,语言婉约,情感细腻,常描写春景、离愁、思乡等主题。由于其词调优美,内容深刻,历代文人多有仿作和再创作。
以下为“摊破浣溪沙”的原文示例,以及其基本结构与风格特点的简要分析。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词牌名称 | 摊破浣溪沙 |
来源 | 唐代教坊曲《浣溪沙》 |
结构形式 | 上片三句,下片三句,每句七字,共四十二字 |
押韵方式 | 一般为平声韵,上下片各换韵 |
代表作者 | 李璟、李煜、冯延巳等 |
常用主题 | 春景、离别、愁绪、人生感慨 |
风格特点 | 语言婉约,意境深远,情感细腻 |
典型句子 |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李璟)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 |
三、原文示例(李璟)
> 摊破浣溪沙
>
>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 还似今朝歌酒席,不知谁是主和宾?
>
> 独自倚栏杆,瘦尽灯花又一宵。
> 知是前欢新恨,泪沾衣袖,梦回何处?
四、结语
“摊破浣溪沙”作为宋词中的重要词牌,不仅体现了词体文学的艺术魅力,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通过对其原文及风格的了解,有助于更好地欣赏这一传统文学形式的独特韵味。
如需更多不同作者的“摊破浣溪沙”作品,可进一步查阅《花间集》《全唐五代词》或《全宋词》等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