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晗生平简介】吴晗(1909年8月19日-1969年10月17日),原名吴春晗,字辰伯,浙江义乌人,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他早年投身革命,后来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文化人物之一。吴晗在明史研究方面成就突出,其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同时,他也因政治运动受到冲击,最终在特殊历史时期不幸去世。
吴晗生平简要总结
吴晗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好学,青年时期便展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他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开始关注中国历史与社会问题,并逐渐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参与抗战宣传工作,为民族独立贡献力量。新中国成立后,吴晗担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并在多个重要学术机构任职,致力于历史研究和教育事业。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因被错误批判而遭受迫害,最终含冤去世。
吴晗生平大事年表
时间 | 事件 |
1909年 | 吴晗生于浙江省义乌县 |
1923年 | 考入杭州浙江省立第一中学 |
1927年 | 进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学习 |
1930年 | 发表《朱元璋传》初稿,引起学界关注 |
1937年 | 抗战爆发,参与抗日救亡活动 |
1940年 | 担任云南大学教授,继续从事历史研究 |
1949年 |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
1950年代 | 出版多部明史研究专著,如《明史纪事本末补正》等 |
1960年代 | 参与《中国通史》编纂工作 |
1969年 | 因政治原因被批斗,含冤去世 |
吴晗一生致力于历史研究与教育事业,尤其在明史领域贡献卓著。他的学术成果不仅丰富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内涵,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尽管晚年遭遇不幸,但他在学术界的影响力至今仍被广泛认可。